时隔八个月,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校园。为梦想努力学习的同时,疫情防控仍不可松懈。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准备了满满的防疫干货,一起来看看吧!
口罩随身备
上海市疾控中心儿童青少年健康所副所长罗春燕表示,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教育部发布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开学后学生应随身备口罩。她建议,上课时,要在书包里多备两个口罩,有需要可以拿出来更换。罗春燕说,市面上的口罩有许多选择,要选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最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型号,不要盲目追求花哨款式、特殊功能或者太高的防护级别。
体温每天测
每日上报体温,这个习惯仍要保持。开学后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尤其是每天早晨出门前要监测自己的体温和身体状况。
健康状况及时报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一旦有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立即向老师请假,并科学就医,不要怕耽误课程而隐瞒病情。
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学校。
洗手不偷懒
洗手时,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揉搓手心、指缝、指关节、大拇指、指尖、手腕,再用流动的水冲洗不少于20秒钟。外出随身带上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在不具备洗手条件的时候,及时进行手消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这十种情况一定要洗手:
·外出返家先洗手,采买物品食品后要洗手
·戴口罩前、摘口罩后要洗手
·揉眼睛、戴隐形眼镜前要洗手
·准备食物前、用餐前、如厕后要洗手
·公共场所接触过扶手、门柄、电梯按钮、运动器械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
·接触过钱币、快递物品后要洗手
·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后(比如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要洗手
·前往医院后要洗手
·照顾发热或有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后要洗手
·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动物粪便后要洗手
谨防秋冬传染病
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发热门诊负责人张婷表示,从往年经验来看,秋季开学后,会出现流行性疾病逐渐增多的情况。暑假期间同学们不是在人员密集的环境,所以接触感染疾病的机会较少,而开学后加入集体生活,呼吸道传播疾病、流感、秋季腹泻等患者可能会增多。
食堂就餐应注意
·就餐前要洗手,可以用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洗手或者是用手消毒剂。
·排队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减少语言交流,与相邻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排队时打喷嚏,用纸巾遮住口鼻或者采用肘部遮挡。
·取餐时,应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公共物品表面。
·用餐过程中,摘下口罩时要注意保持口罩内侧的清洁,避免污染。
·就餐结束收拾餐具时,将碗筷带至回收处,不乱扔垃圾,保持餐厅干净。
·光盘行动,节约粮食,力在必行。
·就餐后,要立刻离开餐厅,减少在餐厅的逗留时间。
教室、宿舍防疫这么做
出宿舍:准备好所有出门物品,勤洗手或使用免洗酒精凝胶,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气密性检查,宿舍开窗通风。
上课时:注意通风,出入教室最好洗手,隔位就坐。
回宿舍:摘下口罩,回收到指定位置或废弃,用免洗消毒剂、洗手液洗手,及时消毒手机、钥匙等随身物件。
均衡饮食强体质
·三餐定时定量,保证吃好早餐,食物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
·少吃零食及含糖饮料。
·多吃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食物,增加身体免疫力。
·每天应多饮水,首选白开水。
·注意饮食卫生,不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和水产品。
锻炼身体提升免疫力
学校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同时,保证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恢复体能、放松心情。
此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师生体育活动应安排在户外或通风较好的体育场馆进行,一般保持1.5米间距,或对间隔距离进行最大化安排,尽量减少接触。不得佩戴N95口罩进行体育运动。低风险地区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不需戴口罩。体育课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做好热身运动,课中要关注学生的机体和情绪变化,合理调控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注意学生学练动向,防止扎堆聚集运动,要提醒学生课后及时休整。
保障睡眠时间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对提升免疫力起到重要作用。睡觉时保证宿舍安静,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不要熬夜,保障睡眠质量。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